科研简报
“创新型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分论坛综述
作者:毕建宏 发布时间:2020-03-13
摘要:

与会嘉宾分享和探讨了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的发展与支持体系。

  2019年10月26-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举行。26日下午举行的“创新型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分论坛由南方科技大学秘书长陈思奇主持。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一、南方科技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

  南方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南科大)秘书长陈思奇首先介绍了南科大的创新改革,接着对学校的发展与支持体系包括制度建设、后勤和财务体系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南科大创新改革

  南科大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通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深圳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服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和多元化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试验田,南科大将为教育体制改革做示范,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目标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南科大以创新治理体系推动学校综合改革。(1)创新治理体系:遵循理事会治理、教授治学、学术自治的原则,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创新办学理念:“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突出“创知、创新、创业”的特色,强化“小而精、国际化、创新型”,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和珠三角发展的重大需求。(3)创新人事管理:实施全员聘用制度,教师人事实施准聘与长聘制度,建立灵活晋升和退出机制,保证人才队伍活力。(4)创新培养方式: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又称“631”模式)[1],实行“学分制、书院制、导师制”和“国际化、个性化、精英化”(三制三化)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实行协同育人体系,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5)创新科研制度:鼓励学者之间、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实行独立课题组项目负责人制(PI制)。(6)创新党建工作:建立“党的全面领导+现代大学治理”的大学党建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学校立身之本,以书院制为载体开展学工、团委、书院“三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2.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南科大设立了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由16位世界一流大学领袖承诺担任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成员,按期举行会议。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将对南科大战略发展思路提供前瞻性建议,为南科大应对当前挑战提供国际性参考方案。这样全部由世界一流高校校长及教育专家组成国际咨询顾问委员会助推学校发展在我国高校尚属首例,对南科大提升办学质量,构建全球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3.“双一流”建设战略与规划。在新的征程上,学校结合《南方科技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方案(2016-2020)》和《南方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南方科技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2019-2023年)》(该方案已经通过理事会审议),实施“三步走”战略,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为实现建设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三步走”战略为:到2020年,初步构建完成南科大特色办学体系,特色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整体办学实力基本达到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办学水准;到2025年,建立由国际高端人才领衔的学科团队,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研究型大学特征及其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彰显,成为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49年,成为扎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创新创业能力的精英人才,推动、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

  “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核心,以凝练学科方向为抓手,以基础学科的系统性原始创新为牵引,优化学科布局,实现主干学科与支撑学科相得益彰、互相支撑、协调发展。鼓励新兴交叉学科深度融合,进一步培育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产出一流的学科成果。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与目标为:2019年1月—2023年12月为第一阶段:数学、物理、生物、力学、化学等5个学科跻身一流学科建设行列,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10位。2024年1月—2028年12月为第二阶段,10个左右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12个左右学科进入全国前10位,7个学科进入全国前5位,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整体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大学中上游水准。

  4.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探索现代大学治理。(1)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协同育人体系、“2+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1+3”或“0+4”培养模式,建立课程教授、创业导师和创投导师组成的“三师制”团队;(2)提升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建设开放式科研体系;建设高水平交叉研究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校级交叉研究平台;在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先机;建立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授权许可、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等激励机制。(3)进一步完善引才用才机制: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按需设岗、精准引进;教师实行终身聘期制、准终身聘期和固定聘期制;构建科学有效的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建立教授、企业、学校三方股份分成的收益机制。(4)培育一流大学校园文化:构建南科大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实施“大学文化培育计划”;建立新型学工体系。

  5.培育学科亮点,服务国家和区域建设。学校将紧密结合“双一流”建设提出的目标,深化学科发展战略,全面加快进一步发展。(1)大力发展与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学科,融入区域创新体系,重点支持相关学科发展,加强与深圳知名企业合作,提高对建构深圳知识创新体系的贡献度。(2)坚持高水平、有特色、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的原则,适时建设部分特色人文社会学科,发挥学校在文化引领、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成为深圳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3)依托学校高水平国际化医学院建设,加快布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持续提升深圳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保障市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4)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下一代通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健康、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一批服务未来和城市发展的交叉学科(群)。

  (二)支持体系

  1.制度建设

  南科大以《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和《南方科技大学章程》为核心,将完善学校制度体系、规范学校制度管理、形成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基本任务,以信息系统为支撑,构建权责一致、制衡有效、运行顺畅的科学管理体系,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基本原则包括:坚持统一原则,确保学校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现行制度不冲突、不重复;坚持科学规范原则,做到长远规划设计,适时修订和清理,统一规范管理;坚持注重实际原则,根据学校建设和发展,切实维护和保障广大师生的根本权益。

  通过对部门职责的梳理,确定规章制度的留、改、立、废情况,不断更新,搭建了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框架。构建了“人、财、物、事、机构”五大类别制度体系,178项制度按内容分为七大制度系统。

  

  

  开展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学生工作部为试点单位,从制度的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执行体系三个维度,15个评价指标,对制度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从部门内部制度建设、工作流程建设等方面,对相关制度进行全方位评价和研究,形成示范效应推广全校。

  下一步,将建立统一制度信息公开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搭建工作,加强各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宣传与执行工作。

  2.后勤支持

  全校的后勤由一位副校长兼总务长来分管,共分为七个办公室。

  

  学校还将七个办公室的服务上线建立了网上服务大厅,实行统一入口、统一消息平台和统一任务中心。

  3.财务支持

  在财务支持方面,南科大设立财务、招标、审计、资产等相对独立的职能部门,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南方科技大学大财务体系。

  

  财务部除负责学校校内77个预算单位、3203个项目的核算工作外,还负责学校附属单位等其他独立法人和核算主体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教育基金会、校友会、资产公司及下属企业、工会、幼儿园、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等独立科研机构的财务管理与核算工作。财务部组织架构如下图所示。

  

  财务部人员队伍年轻化、国际化、专业化的特点:一半以上30岁以下;30%拥有海外留学背景;人均经费处理量高于国内平均水平30%左右。

  财务部的亮点工作包括:(1)探索加强学校各类办学资源支撑。向深圳市政府申请各类经费保障,探索可持续增长模式;充分利用好间接科研经费,提高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统筹管理基金会银行账户,力促资金保值增值,积极配合基金会全力争取捐赠财政配比资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探索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规模相挂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优化全流程预算管理体系,以三年中期财政规划为牵引,以项目库管理为基础,以校院系三级预算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执行分析和监控为约束,以预算评审为保障,不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财务部不断践行服务前移理念,实行委派会计模式,深入基层提供服务;同时,实行专管员对口服务模式,力争实现“一条龙”、精细化服务。(4)简化开票流程,提供标准化英文发票模版,实现线上审批、线下开票。同时,实现专人专岗及外汇收付常态化。(5)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两个对接”“两个统一”,成为全市第一家且唯一一家成功与国库支付系统对接的单位。还完成了财务系统与科研系统的对接,实现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6)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制定及修订《财务审批管理办法》《会议费管理办法》《差旅费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加强财经领域风险防控。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针对今后的工作,南科大将着力进行:(1)开源节流相结合,探索加强办学资源支撑;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升资源分配透明度;(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专业化水平;构建主动担当文化,提高服务保障能力;(3)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优化业务审批流程,提升行政工作效率;(4)加强领导统筹,构建 “大总务”“大财务”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形成党建促业务工作机制;(5)扎牢底线意识,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做好风险防控和成本管控;(6)树立精品服务意识,提升总务服务质量;加大监管力度,保障服务安全;(7)统一合同订立标准,提高采购效率;完善耗材采购平台,管控采购风险;(8)理清公用资产权属,妥善处理盘亏资产,完善资产管理系统,提高数据信息准确性。

  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与支持体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财务处处长侯小荣对学校的师资及学科、培养目标、研究、校园生活、招生就业和管理体系进行了介绍。

  针对珠三角地区和国家急需高端国际人才的情形,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采用香港中文大学的学术质量控制和学位颁授标准,以创建一所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做出贡献。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色包括:

  1.现代化大学管理体制。学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设立各种功能的委员会来实现对大学的有效管理,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2.一流师资,国际水准。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引进的师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和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实行北美流行的“9+3”薪酬体制,鼓励推动教学科研发展。

  3.学科建设方面,在大量社会调研基础上,着重发展大湾区及国家紧缺人才,着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大学科”办学。

  4.培养目标为学贯中西(培养全球视野)、汇通古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文理(结合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其培养特色体现在:(1)国际化的教学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2)实行书院制,培养学生全方位成长;(3)注重通识教育,重视学生人文和传统文化传承。侯小荣处长提到,书院制为香港中文大学几十年来形成的独特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心智健康、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学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每个学生和教授都隶属于一所书院。书院将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有助于培育宽容的视野;书院促进师生密切交流,为学生悉心指导人生方向。多元的书院文化与活动,为学生提供大家庭式的关怀。

  5.坚持行政管理服务化的理念,以服务学生和老师为宗旨。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招生信息、财务信息等互联互通,相互交互,高效便捷。财务处不设报账大厅,科研项目报销等全部在机器上操作完成,实行移动审批。

  最后,侯小荣处长谈到,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微观上的发展需要宏观上的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发展有赖于学校有一套成熟的机制,也有赖于深圳创新的环境以及深圳市政府给予的支持,比如捐赠配比、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这两个政策,都在学校跟深圳市政府沟通后得以落地。

  三、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发展与支持体系

  宁波诺丁汉大学曹聪教授以“一流学术成就一流国际化人才”介绍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管理与教学特色。宁波诺丁汉大学于2004年由英国诺丁汉大学与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创办,是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园的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坚持“大学独立、教授治教、学术自由、学生自治”的理念。在内部治理方面,宁波诺丁汉大学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学特色包括:(1)全英文教学。专业教师由诺丁汉大学引进与选聘,70%是外教;教材、实验室与诺丁汉本部一致。(2)全英式教育,即实行小班化、讨论式、研究型教学以及导师制。(3)教学质量保证。沿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接受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的质量监督。(4)共享英国诺丁汉大学网络和教学资源,颁发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证书。

  2013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经过实地质量评审后,正式在其网站发布了评审报告,报告中写道:“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果,其在短短不到八年的时间内已经实现了办学宗旨,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接受世界优质的高等教育。从课程、教学方法、体系、语言和资源配置来看,宁波诺丁汉大学采用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办学模式和标准,其学术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一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在中国可实现的最具英国特色的教育。”

  专业年度评估(Annual Course monitoring)包括:(1) 校外考核官的评估报告;(2)学术部门为学生开放学生教师评估系统(SET)、学生课程评估系统(SEM)、学生课程期中评估(Mid-Term Module);(3)师生互动小组的反馈意见(LCF)、 学生学术意见信箱(Your Study);(4)学院教学评估(五年一次);(5)学生满意度调查(iGraduate)。根据2018年i-Graduate发布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的学生服务以及教学与学习的总体满意率为91.5%,相较亚洲大学参照组和国际大学参照组分别高出2.9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过去三年诺丁汉大学对教学的评估结果显示,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生对教学的平均满意度较高,超出英国诺丁汉大学和诺丁汉大学马来西亚校区的平均满意度。

  宁波诺丁汉大学在科研发展过程中,坚持论文数量和质量同步发展。2019年1月,软科发布“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宁波诺丁汉大学首次参与排名,位列全国55位,浙江省第2名。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为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宁波诺丁汉大学被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参与宁波创新发展,助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已建科研平台包括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宁波国际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诺丁汉(余姚)智能电气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成立航空学院,对接浙江省大力发展航空产业的战略规划,多电飞机技术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加强重点科研领域的建设及科研管理,推动“灯塔计划”落地,宁波诺丁汉大学进入2.0时代。

  四、中山大学的改革发展与使命担当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研究员许长青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中山大学的改革发展与使命担当进行了介绍。

  中山大学现已经形成“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导向;树立了“三校区五校园”错位发展、合力支撑的发展格局,目前在各种大学评价上整体排名稳居前8。学校正在努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文理医优势向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未来中山大学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

  在办学格局方面,“三校区五校园”共同支撑一个中山大学的永续发展:广州校区(包括北校园、南校园和东校园),重点发展文、理、医等基础与优势学科;深圳校区,重点发展医科和新工科,服务湾区战略发展;珠海校区,主要发展深海、深空和深地等学科,服务国家南海战略。

  中山大学主要通过加强大科研项目、大科研团队和大科研平台“三大”建设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三大”建设的核心是大科研项目,本质上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根本导向是基础研究前沿重大创新。“三大”建设能增强核心创新能力、带动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大学办学水平。“三大”建设体现学科特点,即理工科依托“大项目”,国家立项、建设团队,打造平台;文科重视“大团队”,以学院为依托,学校规划建设;医科以临床为导向,建设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大公共平台。还通过粤港澳高校联盟来提高整个湾区大学的办学实力。

  近年来,中山大学通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行学校机构精简,提高效率效能。学校机构从两方面进行推动:一是行政机构,二是院系机构。撤销合并大量行政机构,基本趋向大部制,适应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撤销合并大量学术机构,基本趋向是提升办学实力,如教育学院就是在合并中被撤销的。

  第二,加强宏观调控,提升大学办学效率和效能。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是一个统一的办学整体,不分主校区,分校区,教学质量和行政管理完全统一;教师需要在三个校区上课,也有专门的院系固定在某一个校区;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校意识,原则上大一学生第一年全部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大学设立校园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分别设立广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珠海校区管理委员会、深圳校区管理委员会,管理日常事务。

  第三,改革分类评价管理体系,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释放科研创新动能。

  第四,探索以质量与贡献为导向的“代表性成果”评价,改革职务聘任办法。

  第五,实施以分类管理为原则的教师岗位规范性办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服务“双一流”建设。

  第六,建立以目标管理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完善科研绩效奖励制度。

  第七,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平台分类管理,围绕“面向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平台、大科研团队、大科研项目建设,推动各学科“入主流、立潮头、走出去”,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学科,推动大学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五、深圳技术大学的发展和支持体系

  深圳技术大学财务处杨光东处长分享了深圳技术大学的发展模式和实践。他首先介绍了深圳技术大学的筹建背景和筹建过程,指出深圳技术大学是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广东、深圳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需要,补齐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短板的积极探索中应运而生的。

  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包括:

  (1)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深圳、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急需,在数字化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精密制造装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生命健康和创意设计等重点领域设置学科专业。

  (2)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勇于挑战、不断创新、立志高远、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理念,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学生均需参与学校或企业实践项目,畅通双证人才(毕业证、从业资格证)培养渠道。

  (3)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充分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和水平,坚持高起点办学。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开展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将英语、德语作为必修课,符合条件的学生,均有机会出国交流交换学习。

  (4)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着力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在订单式培养、专业课程设计、联合项目研发攻坚、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交流、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对接、促进企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深度融合,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5)全球揽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注重引进具备工程和技术专业背景师资,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不低于50%;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不低于教师队伍的15%;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每年将从德国、瑞士等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专、兼职高水平教师20人,从企业、产业界引进高水平技术骨干30人,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有技术大学特色的师资队伍。

  [1] 高考成绩(折算成百分制)占综合成绩的60%,学校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高中学业成绩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