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成功举办“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成效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09-12-12
--> --> --> 摘要:

为全面总结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成效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为全面总结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探讨和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推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化,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于2009年12月11-12日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成效与展望”学术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的学者和专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共50余人,围绕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主要包括以下议题:1.中国义务教育财政改革近五年来所取得的成效;2.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与公共财政体制完善;3.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与家庭教育费用;4.义务教育财政改革与教师的激励和配置制度;5.流动儿童教育问题;6.与义务教育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
财政部教科文司胡成玉处长与会并致开幕词。胡处长指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都对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整完善的建议、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如何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如何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王蓉教授在主题发言中,回顾了1996-2005年中央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分析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设计过程,并提出要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老百姓这三个角度,分别讨论改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关于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的效果评估问题,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刘明兴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施新政博士、香港科技大学韩莉博士和北京师范大学刘泽云副教授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分别报告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农民负担的变化趋势以及基层治理结构的变化,分析了降低农村教育费用改革后家庭内部对于教育支出的配置行为,讨论了改革后调动权的集权化对教师激励机制的影响,并基于地理信息描述和分析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县际差异。浙江财经学院副校长钟晓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薛海平博士等人还分析了我国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研讨会上,针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段成荣教授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和介绍了中国流动儿童的最新状况;华东师范大学李明华副教授针对如何实现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接受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目标的路径,提出了几点思考;上海理工大学范元伟副教授介绍了上海市民工子女学校向流动儿童公共学校转型的制度创新,并分析了其效果及启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宋映泉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刘承芳副研究员重点关注的是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及其影响因素;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的梁在教授还对择校及其对中国流动儿童自尊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参加研讨会的学者还报告和讨论了教育经济学的新进展及微观证据,并针对职业教育财政改革问题作了主题发言和讨论。
两天的研讨会,精彩的主题发言和犀利的评论与热烈的讨论相穿插,与会学者和专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本次研讨会成功地为关心义务教育财政改革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搭建了一个思想交流和沟通对话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