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1990年代以来尽管也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似乎是屡战屡败。整个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争议不断,怨恨不少。1999年扩招和“准”产业化以来,各种问题更是层出不穷。高等教育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更难以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大师(钱学森语)。没有改革,高等教育就不会有希望。但是高等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改革,社会共识尚未形成。为什么没有共识?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没有正确的诊断。讲座从三个相关的方面来讨论中国的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体制、人才(产品)和知识创新。体制关乎高等教育的治理,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产品,而知识创新既和人才相关,但又是一个比较独立的过程。人才是知识创新的前提条件,但有否知识创新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体制的治理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和知识创新过程构成了高等教育三个有机的方面。讲座也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高教改革的建议。
郑永年教授,现任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China: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SSCI journal)主编和《东亚政策》(East Asian Policy)共同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中国政策丛书》(China Policy Series)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World Scientific)《当代中国研究丛书》(Series on Contemporary China)共同主编。
先后获中国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5)、法学硕士(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1992)、博士(1995)。1995-1997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MacArthur Foundation)(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 (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15 部。其中,英文著作6部、中文著作9部。英文著作包括《作为组织化皇权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再生产和转型》(罗特里奇出版社, 2010);《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Internet,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的事实联邦主义:改革与中央地方关系的动力》(De Facto Federalism in China: Reforms and Dynamics of Central-Local Relations)(世界科技书局,2007);《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Globalization and State Transformation in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2004)和《在中国发现中国民族主义:现代化、认同及其国际关系》(Discovering Chinese Nationalism in China)(剑桥大学出版社,1999)等。 主编学术著作11部,主要包括《改革中的中国共产党》(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Reform)、《中国和新世界秩序》(China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Order)、《中国的开放社会》(China’s Opening Society)和《中国和国际关系:华人观点与王赓武的贡献》(China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View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Wang Gungwu)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在《比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政治科学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和《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