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动态
“提升教育质量:评价与激励”国际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专题三“中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
作者:张眉 发布时间:2011-11-06

 

        改善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国教育问题重中之重,而教师在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在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程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吸引并提高教师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成为世界各国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为充分了解国际与国内先进经验,探讨我国当前教师政策和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11月6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办了题为“中国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索”的专题研讨会。来自世界银行专家、国内外学者及地方教育、财政领域的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40余人就教师政策、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等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教师政策:提高教师质量的有效推手 

        在许多国家,保待最有效率的教师,并引进鼓励和责任机制来提高教学与学习质量成为教师政策的核心。世界各国正不断尝试各种招聘、培养、补偿及挽留教师的政策,但对于“国家政策对教师质量或学生学习效率有何影响?”以及“什么样的教师政策是最有效的?”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

        世界银行人力发展网络教育部门主管Robin Horn重点介绍了“教育绩效基准与系统评估(SABER)”项目在教师政策研究方面的进展(即“SABER – Teachers”项目),试图回答“什么样的教师政策是最有效的”这一问题。“SABER – Teachers”项目提出了有效教师政策的8条标准:(1)为教师制定明确的期望值;(2)吸引最优秀的教学人才;(3)为教师提供有用的职业培训和经验交流机会;(4)合理搭配教师长处与学生所需;(5???为优秀的教师搭配优秀的领导;(6)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情况实施监督;(7)协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8)激励教师使其发挥最佳水平。此外,世行“SABER – Teachers”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能够有效达到卓越教学水平的教师政策模式包含四个主要因素:一是职业自治;二是实施责任分担;三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四是加强绩效管理。

         关注教师成长策略:叙事研究、校本教研及课例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新课改之后,教师专业发展更受关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对教师成长的途径进行了多方位的阐述。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副主任李玉平分别从教育叙事和校本研修的角度阐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日本星城大学中等教育研究部长Mohammad Reza Sarkar Arani 教授则强调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针对以往的教育研究中存在的空泛、宏观、抽象的弊端,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问题应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非‘他人的问题’,是在学校里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体验、表达、理解,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王枬认为,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探究时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二是空间;三是结构。

        针对“如何将优秀教师的经验提升成为可以和更多让其他老师学习和分享的内容?”“学生上课不愿意听讲怎么办?”等问题,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的副主任李玉平的研究经验表明,教育研究要更多的从关注学生个案出发,通过相应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好的学习行为,进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模式,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这正是教师专业化成长另外一个有效途径——校本研修。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决于有效的教师研修,但目前的研修中“高耗低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研究内容与教师的实践距离、研修方法与教师学习方式的不对接等问题。因此,李玉平建议,转变研究视角,以“教学小现象、小策略、小案例”(简称“三小”)为切入点,倡导平等研究、快乐研究、深度研究、(简称“三研”),从研究的理念、内容、方法整体改革。

        日本星城大学中等教育研究部长Mohammad Reza Sarkar Arani 教授介绍了近年来在日本较有影响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形式——课例研究(lesson study)的情况,通过对教师课堂的观摩、分析等研究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作为教师校本培训培训模式的一种,课例研究近年来在日本、美国等国家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Arani教授认为,更换教师不能自动带来教学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从对教师的关注转到对教案和学习过程的关注,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要相应地从过程性提问转到深入的知识探讨,从关注“谁”到“什么”,以及“为什么”和“怎么样”。Arani教授介绍了不同国家课例研究的相关情况,认为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教案、课堂、教师培训、学生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李军认为,在上海浦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已经到了精细化的阶段,需要大量的以教学骨干、学术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才等为特征的名师。然而,目前我国一方面对于名师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存在名师培养的乱象,名师的培养仍然缺少有效的途径尤其是长效培养机制。在研究领域,还缺少关于名师培养的有效性的系统研究成果。李军认为,名师研究和培养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对名师的培训要有教师自己的声音;二是教师培训一定要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名师培训要有超前性;四是由于名师的起点高,因而对于教师培训的要求很高,在培训时应给予充分的注意;五是应给名师提供学术假期。

         教师的培养与制度构建:教师质量的重要基础 

        教师培养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如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有效性不足,生师比不足导致对学生职前指导不足等问题,河南新乡学院开展了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实验,对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强调教师教育研究者和教师教育实践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他们通过加强大学与中小学、幼儿园之间平等、合作、多赢的U-S合作(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实行艺友制(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平等的朋友身份进行的共教、共学、共做的教学方式),构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化发展的“教学做”模式,创新优化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培养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该学院尝试的“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是培养基础教育新型师资的可行性途径。

        在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的充足性和质量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新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已经达到99.43万,占该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41%;然而,目前新疆双语教师存在巨大的缺口,缺口数量超过了26000人。来自新疆教育学院培训处的吕青副研究员分析了新疆双语教师培养中的困境,并提出了推动新疆双语师资培训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吕青建议,培训双语教师一是要切实建立、健全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解决高素质双语教师的入口和出口问题、建立健全双语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才能吸引大批优秀人才从事双语教学工作。二是积极构建快捷、高效、科学、实用的双语师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师资质量。三是把双语教学研究与双语教师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培训模式,以研促培,以研兴培。四是加强双语师资培训院校的投入,确保硬件建设不落伍,推进双语师资培训长远规划的实施。

         教师在职培训:质量亟待提高 

        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与会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王志明博士以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的吴筱萌副教授分别就我国教师的培训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现状和问题以及我国远程教师培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王志明博士和吴筱萌副教授的报告均为2010—2011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所立课题“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探讨”的初步研究成果,该项目自2010年7月起对中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在职培训状况做了深入的探讨。 

        “教师培训的问题已经不能等待,不能回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的关注点是,“谁在培训教师?什么是有效的教师培训?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如何明确和确定?教师培训如何评估?如何将培训效果转变成为教师成长?”李瑾瑜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创新趋势进行了预测。他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政策几十年来总体体现出政策由零散到系统、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层到深入、由经验到专业的特征。同时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制度化、法制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越来越多的政策内容具备了制度和法律的形式,有效地保障了这些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但我国的教师培训政策仍然存在诸如培训组织上的强制性,培训需求上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上的单一性,培训对象上的无视主体性,培训效果上的多头无序、低效重复等问题。李瑾瑜认为,解决教师培训中长期存在的深层面问题,必须多视角重建教师培训观,塑造新的教师培训文化。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政策的创新上,应重视基于价值导向的教师培训政策(回答“教师为什么要接受培训”的问题)、基于专业标准的教师培训政策(教师培训的依据在哪里?)、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培训政策和基于能力为本的教师培训政策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的王志明博士作了题为“中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探讨”的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不同阶段教师培训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产出,并就教师问卷的部分初步分析结果展开讨论。在对中国11省市(自治区)的教师培训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王博士认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学历补偿培训效果明显;在培训类型上,传统与新型培训并重;新的教师培训系统正在建立,针对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的相关机制亦正在建立。但报告同时指出,教师培训的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的现象,在培训内容上,教育理论所占的篇幅最大,而一线教师需求较大的“学生发展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等内容方面的培训则明显提供不足。另外,研究发现:(1)近年来我国教师培训的中心开始下移,学校层面的培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基层培训的质量和支持体系却让人堪忧;(2)在对承担培训的机构进行的分析中,发现原有培训机构的职能和效果正在变化,新的机构开始进入培训系统(如综合性高校、商业组织和NGO等),但新的培训格局中培训质量的保障问题值得重视;(3)关于教师培训经费分担问题,学费、伙食费、住宿费是培训经费中最重的支出,然而不同地区因社会经济环境和政策实施效果的不同,教师在培训上的经济负担存在较大差异,国家层面也缺乏合理可行的教师培训经费分担制度。此外,对于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培训者团队的建设也应给予相应的关注。

        远程培训是我国教师培训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吴筱萌副教授基于1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发现目前我国50%以上的教师接受过远程培训。吴筱萌在题为“远程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的两难困境”的报告中,回顾了我国远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现状,对目前远程教育的效果的结果进行了评估。吴筱萌认为,目前我国远程教师培训试图兼顾两种模式:工业化模式和双向交互的模式,即一方面具有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特征,追求规模效益,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双向互动弥补教学分离造成的缺陷。然而这种兼顾模式实际上则可能损失了各自模式的优点,如双向交互不够充分等。尽管参与培训的教师们认为目前的教师培训仍然存在种种问题,但同时有93%的教师认为,远程教师培训是一个有潜力的方式。吴筱萌建议:(1)长远规划,统筹安排,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培训规划;(2)提高远程教师培训的培训质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3)促进转变教师学习观念,提高远程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创造学习时间;(4)培训与教研相结合,延续培训的效果;(5)培植有序市场,增强监督管理。

         本专题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和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王枬教授主持,会议气氛热烈,与会者就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大家就有关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合作、教师培训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其中来自世界银行关于教师政策评估框架的经验受到了江苏等地实践者和决策者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者希望有机会能更深入地进行了解与合作。

        本专题系“提升教育质量:评价与激励”国际专题研讨会的三个专题研讨之一,另外两个专题是“教育系统监测与教育绩效评估”和“民办教育与公共财政”,其中“民办教育与公共财政”是“北京论坛(2011)”世界银行专场。